身為一個長期支持性別平等,女性領導力的我,很希望這個社會上有更多優質的女力可以出現,不論是影響家庭、暖化社會、或是位居重要位置,為社會多元化帶來更多力量。
最近,我看了一部很有意義的電影,片名為「首席指揮家The Conductor」,安東尼婭布麗可(Antonia Brico)被譽為「史上最偉大女指揮家」的,她是第一位獲邀在紐約愛樂、柏林愛樂等頂尖樂團演出的女指揮家,除此之外,因為她在成為指揮家之前,飽受譏笑及諷刺,為了讓更多喜愛音樂的婦女能夠有一展長才之處,布麗可女士更創辦由女性組成的交響樂團,最後還吸引了第一夫人- 伊蓮娜•羅斯福女士的目光,也讓更多人參與她們所舉辦的音樂會,破除了那些上流社會的想法,也讓布麗可女士成為當時的焦點人物。
雖然布麗可女士後來並未成為固定樂團的指揮家,不過終其一生仍然為她所喜愛的音樂所努力,真的很令人感動,也為當時的女性開了一條新的道路。
在這場電影中,布麗可女士排除她人生中的萬難,只為了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。你可以想像在1920年代,那個年代的女性是百分之九十九都必須要結婚、生子,一輩子在以夫與子為生活重心,沒有自我的年代。
但是,布麗可女性展現了她與別人的不同:
(一)追求自己受教育的權利
她的母親希望她能工作,貼補家用,因為她是被領養的孩子,養母把她所有花費的費用記錄下來,希望她將來可以報答他們養育之恩,盡早去工作。
但是布麗可女士,卻自己一直尋找出路,自己賺錢、自己找老師學習,最後考進美國的音樂學院。
(二)不畏權威壓力,勇敢面對性騷擾
在她就讀音樂學院時,她的老師對她產生了非份之想,而布麗可女士與老師產生了肢體上的衝突,過程中老師被弄傷,而她被迫離開學校。
當時,雖然她百般不願意,在那個以男人為主的威權時代,她還是選擇不從老師的騷擾,而離開學校,繼續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。
(三)為了自己的理想,放棄自己的愛情
為了尋找自己的生母,以及繼續自己的音樂學習之路,布麗可女士選擇放棄她自己的愛情,放棄與心愛的人組成家庭,她不想要因為家庭而阻礙了她的音樂之路,所以忍痛放棄一段平凡人認為的美好未來。
在那樣的時代中,女性一旦投入家庭,就進入了養育子女的任務,而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夢想。
放棄,是那個時代有夢想的女性必要的選擇之一。
(四)堅持自己心中的夢想及願景
終於在最後,她在荷蘭拜師學習指揮的技巧,並且透過自己的努力,領導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演出。雖然經歷了許多波折,但是她一一克服,讓自己可以站上自己心中的舞台,最後也從歐洲紅回了美國,最後也領導了紐樂愛樂交響樂團。
很多人都在意世俗的眼光,不敢表現自己的不同,而委曲了自己的想法,甚至隱藏了自己與生俗來的天賦,而庸庸碌碌地過了一生。
但是,布麗可女士展現給我們的精神,就是「不甘於成為平凡人,不放棄自己的夢想」,也因為她對於夢想的熱情,讓她可以在一路上排除各種困難,度過各種難關,向前走。
以下為片中我很有感的幾句話,跟大家一起分享。
“I would to be a conductor “人們嘲笑她想要成為指揮家的夢想
“People want to see you fail”人們等著看她笑話,等著看她失敗
“You will never be a conductor, you can’t lead them”她的鋼琴老師認為她不可能領導一個以男人為主的樂團
“You can’t push people away as no body cares.” 你不能把大家推開,因為他們根本不在乎你的想法
在看這部片子時,我數度流下眼淚,內心十分激動。因為,在那樣以男性為主的時代,身為女人若想要完成自己的夢想,除了自己必須要準備許多資源外,還要有一定的人脈,更要具備「膽識、勇氣、堅持、加倍努力、放棄、面對、不認命、不服輸、毅力」…等,才能在那個時代中展露一點點的頭角,受到一點點的重視。
對於當事人而言,那”一點點”可能就是她人生的目標,也就是因為前人” 一點點”的累積,為我們在21世紀的女性,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真的很感謝Antonia Brico布麗可女士的奮鬥,她到生命最終(87歲),都致力於她最喜歡的音樂,也培養了許多人才,更為我們後來的音樂工作者,開啟了一扇小小的窗,讓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女性在音樂界更多的可能。
我很喜歡這部片,也看了二遍,推薦給所有在工作上茫然的女性觀看。當我們看到過去的女性為了自己的夢想是這麼地努力,也給我們一種力量,讓我們在自己的崗位可以繼續努力下去,直到自己發光發熱的那天來臨。
與所有女性朋友們共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