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過去十多年的管理經驗,一直受的教育都是- 管理者除了每天協助管理日常事務及績效外,還有一項很重要的責任及任務,有具備這項能力的人,才可稱為好的管理者,那就是"幫公司培養人才,及培養潛在接班人"。

但這些年人,由於商業環境的充分競爭,我經常聽到的訊息是" 育才太慢了,挖角比較快。"
也由於獵人頭公司的盛行,將人才資料庫建立檔案,因此,似乎有一個印象深深印在大家的腦海裡- 好的人才是有市場價值的,好的人才要在有市場價值的時候跳到市場價值比較高的工作環境。

企業體也多半認為要培養一個人才等他成長太慢了,最快的方式是把別人訓練好的人挖來快快產生績效,免得自己花很多時間培養一個人,要等很久。

因此,主管被評估的標準,也就從他能夠為公司培養多少人,轉化成他能夠幫公司挖角多少人。這種情況之下,許多主管的遴選上,也就完全以績效導向來決定,而完全喪失了育才的能力。


到底是企業體自行育才好? 還是挖角比較好? 我認為要看當時企業體所屬的情況而定,正常狀況之下要雙軌並行,免得因為公司的動盪,而有太多的不安全感。因此,許多企業 的設定,就是一定階層以下的主管可以外找,但是特高階的主管,多半由內部拔擢,不僅在內部有新血加入,同時內部員工也可以有工作的目標,認為好好做都會有機會,因此,這樣的企業體穩定度較高,同時向心力及忠誠度也較高。由於外部加入的人數比例不高,較容易建立固定的企業文化特徵,外部客戶對於這樣的企業體辨識度也較高。

但是,在某些情況之下,這樣的形式,由於思考方向過度集中及墨守成規,也造成許多企業體無辦法創新,以及過度排外,造成從外面加入的夥伴,很快就因為適應不良,而選擇離開。這樣的情況下,若最高領導人可以適應外部的環境的變動,並調整成適應環境的方針及策略,那麼這個企業體就可以產生正面及良好的綜效,帶來很高的績效;相反地,若企業體的領導人無法看清方向,而依然故我地執行錯誤的方向,則企業體必定會朝向滅亡。


在這樣的擔憂之下,許多企業體轉向大幅從外面挖角成熟的團隊,以快速展現績效。以經驗值來看,這種方式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,看到很快的績效,但是由於這樣的團隊是利字導向,通常忠誠度很低,他們希望在做出好績效後,能夠以更高的價碼,賣到其他的企業。


若是挖角來的團隊,又位居公司要職,對於公司原本既有的文化,可能產生重大的影響與改變,通常這樣的團隊就像一陣旋風一樣,一陣風吹來,吹皺一池春水,帶來一場大改革後,這個團隊的人又拍拍屁股走人,留下一群錯厄的老臣來收拾殘局。同時,在這過程中,許多忠貞且優秀的員工,又投奔其他企業體,留下一群也不會育才的主管,等於請了一堆人來自癈武功。







所以,我認為育才及挖角是必須要同時並行的,但是為了公司的永續經營,我認為育才與挖角的比例佔公司雇用政才的比例,應該是3:1( 育才3,挖角1),如此企業體的經營,才會穩定地發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卡洛琳.周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