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銀色種子企管顧問 周郁萍執行長
職場的競爭,不只是在同一個國度, 跨國度的競爭, 也存在很多不同的模式,而兩岸的市場, 雖然同文同種,但是差異很大,人才的需求也不同。
很多人以為,在對岸有過經驗,回台灣就可以運用。以我個人兩岸輔導及授課的經驗,其實差異性還挺大的, 特別是在行銷策略及用人策略上。
對岸有14億的人口, 遍及30個省份,12個直轄市, 還有一個地區。在人口具強力優勢的情況下,行銷時他們著重先搶佔市佔率,先固住大多數的客戶,而不是先考慮定價的獲利。過去十多年,他們有很多國家重點性策略支持行業, 這些重點支持行業會運用大量的補貼來搶佔全球市佔率;除此之外,也有很多的天使基金, 一輪又一輪地支持著某些企業。所以,有了市佔率,即使是只佔全中國的1%,也有1400萬的消費者,而這1400萬的消費者,只有每人收1元的人民幣, 也是很可觀的數字。「搶大又搶快,不用著重在細緻度」,是對岸許多消費性商品的策略。
多年前,我在大陸的合作商就曾經跟我說過,他公司開的視頻課,收費定價只要每人收一元(人民幣)就好! 當時我想, 這怎麼賺錢? 一元一堂課, 要賺到什麼時候?
結果他告訴我,只要有一百萬人看, 那麼就是個可觀的數字。
在這當時對我而言,是個很大的文化衝擊, 因為,在台灣若有一百萬個訂購,就是很大的公司了,而在中國,一百萬人對他們而言不是個難事。
除了人口差異而形成二岸不同的策略,各省的差異也是很大的,30個不同的省份,代表了30種不同的文化。 每個省份間,要用的行銷策略也不同。像是我在對岸輔導的公司,有些送禮還在送沒有包裝的農產品,直接放大米機在行銷點做為禮物,隨時給上門購物的客戶一袋大米拿回去當禮物,這在重包裝、重精緻的台灣社會,對我也是一個很衝擊的思維。
所以,在對岸上過班的人,回到台灣來上班,一定會覺得台灣的格局太小, 也太重視細節了。特別是為什麼要那麼重視產品的差異化,重視服務流程的細緻度?
台灣是個中型的市場 (台灣2300萬人在全球排名人口數是第57名),所以,我們更重視的是客戶的購買體驗,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重視的是感覺、感受。在台灣,我們的規模經濟不大,雖然商模可以複製, 但因人、因地的服務會略有差異,所以在不同的地方,就會有不同的風格。在台灣的連鎖店, 雖然大致的企業識別都一樣, 但是因為店長及人員的不同, 會有不同的風格,而產品與人,是我們回購的主要原因。所以我們的行銷, 雖然也強調市佔率的重要,但更強調客戶的消費體驗,而不是只有搶佔市佔率為第一目標,因為我們更重視客戶體驗後的回購力。
市場不同,方法不同,就會用到不同的策略與人力需求。兩岸是如此,放眼全球亦是如此。
我們鼓勵年輕人,要多走多看看,也鼓勵大家有機會可以外派去看看不同的市場。但在不同的市場中,因為市場的大小不同、文化不同、歷史不同,所以可用的策略及方法也都會因地而異!
如果你有興趣成為全球化人才, 建議你在學習時,要開始了解跨文化的差異, 形成你跨文化的思考觸角, 更有利於你自己在未來放眼世界,走入國際。
#文化衝擊
#跨國思維
#職場甘苦談
#職場升遷